play,学术研究,公益慈善。国际交流,previous。
地方导航,海南导航。
主要建筑/会稽山龙华寺
山门广场迈出电梯的出口,眼前宽阔的广场就是礼佛广场,其宽56米长130米,由水景照山、洗心亭、金刚幢、莲花大道等部分组成。
水景照山现在我们看到对面的水幕墙是位于礼佛广场南面的水景照山。晴朗的夜晚,将上演一场有关佛教故事的裸眼3D演出。届时龙华寺所有的佛像造像都将以动画形象为游客们“登坛说法”,使大家在游览的同时接受正信佛法的教育。
洗心亭位于水景造山两侧的精巧小亭叫洗心亭,洗心,就是悔过自新之意。洗心亭也许就是基于这种含义而修建的。唐朝徐浩在《宝林寺作》中写道,“洗心听经论,礼足蠲(juan)凶灾。”游人从城里走来,在此稍停片刻,擦擦汗、歇歇气、定定心,然后就可以精神饱满地入寺院游览了。而尤其对于我们进山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香客居士而言,从城里走来,不免身心受染,常被“名闻利养”所迷。大家可以在这小亭里坐憩片刻,安心养神,拂一拂心头“明镜”上的尘垢,以真诚纯洁的心愿,一念恭敬地去进庙礼佛了。
现在,我们正走在莲花大道上,地面中轴线上雕刻有七朵硕大的莲花,传说佛祖释迦出生时,立刻在地上走了七步,步步生莲。两边的金刚幢整体造型宛若天人,夜幕之下,灯光与烟雾笼罩下的金刚幢将幻化作天人迎接来往的游客,人走在流光溢彩的莲花大道上,如临仙境。
大家面前金碧辉煌的五门洞就是会稽山龙华寺的山门,其为明清六柱五楼五门重檐歇山顶牌楼形式,棱顶设有仙人走兽,梁枋上饰以金龙和玺彩画,龙身皆为真金金箔贴制。山门两侧分别供奉着六米高的石雕哼哈二将像,一般认为,他们两位原来都是佛国里的金刚力士。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是一种十分坚固而又锋利的古代作战武器),本是保卫佛国的夜叉神,用今天的中国话讲,就是把守山门的两位警卫大神,或者叫两位把门将军。
天王殿穿过山门,沿着迂回的楼梯北上,眼前这座仿明清风格的单层歇山建筑是会稽山龙华寺的*座殿堂——天王殿。它飞檐翘角、红墙金瓦,整个天王殿架构在一个近1米的基座上,殿堂宽五间,深四间,高12米,建筑面积达250平米。殿内供奉着接引布袋和尚像、四大金刚武士像和韦陀天尊坐像。
接引布袋和尚像
迈进天王殿,迎面欢迎大家的是世界首尊接引弥勒——接引布袋和尚像。该尊造像与一般传统寺庙的弥勒造
像风格迥异。他以弥勒化身即五代契此和尚为形体原型,身披一件外红内绿的金缕袈裟,双手向前作接引状,给人以“欢迎、接纳、拥抱”之感,寓意现代佛教将一改以往隐遁山林、随缘度化的被动弘法为主动入世弘法,是对“人间佛教”较好的阐释。据说此相能容各类根器、各色人种、各年龄层、各生命体,所容无尽,故又称为大容弥勒,较为直观地诠释了兜率天宫景区“包容、和谐、快乐”的精神。眼前的大肚弥勒造像雍容华贵又不失庄严,其身上的金袈裟,线条优美流畅,宛若真衣。工艺大师巧妙地以金丝线勾勒袈裟的表面纹饰,完美地融合了红绿这两种饱和色。说起这件金袈裟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当时的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诸比丘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只有弥勒菩萨欣然接受,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这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但弥勒听了根本不在意。释迦牟尼佛就向诸位弟子解释说:“弥勒命终后必将往生兜率天宫,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56亿7千万年后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即“龙华三会”),度化无量众生。”未来弥勒佛度化的阎浮提(人世间)环境优美、生活美好,树上都将长出华丽的衣裳。
弥勒,又译慈氏,在大乘菩萨中,观音表大悲,文殊表大智,地藏表大愿,普贤表大行,弥勒表大慈。据佛经记载,弥勒菩萨从往昔无量劫以来,一直修“慈心三昧”,所以被称为慈氏,其弟子被称慈子。他是继释迦牟尼佛后贤劫中第五尊佛,也是末法时期佛教正法的护持者,在佛教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不仅大乘佛教信仰他,小乘佛教也信仰他,藏传佛教更是将他作为未来佛来供奉信仰,因此上至皇家下至民间都流行供奉弥勒像,如,北京雍和宫至今矗立着原为清朝皇室所供奉的室内较大的木制弥勒佛像,素有“世界*石刻坐佛像”之称的唐代四川乐山大佛就是中国较大的弥勒石佛像,以及在绍兴会稽山地区遗存的南北朝及五代时期的新昌大佛及柯岩石佛等均是弥勒佛像。据佛教经典记载,弥勒菩萨求道行道的方式与释迦牟尼及观世音菩萨之“拔众生苦”不同,弥勒重在“施乐”,但行“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劝人归依佛教,行善持戒;弥勒菩萨曾发宏愿在其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无有诸垢瑕秽,于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据《弥勒下生经》对于未来“弥勒人间净土”的描述:人民富足、交通发达;政治清明、环境优美;医学发达、健康长寿;人心善良,社会平等。但是,这个理想国的实现,要满足弥勒的十大愿望:比如,于“一切众生起柔软心”,令众“和合”,“施人衣食”,济人厄困,“令得其乐”等。
另据佛经记载,弥勒菩萨有两次从兜率天下凡人间,在浙江会稽山周边地区——义乌及奉化示现,化身傅大士(居士)和布袋和尚(僧人),度化众生。
侍立在接引布袋和尚像两侧的是佛教的著名护法神——四大天王,又称为四大金刚或护世四王,对人间有赏善罚恶之威德。他们在释迦佛在世时,发愿承诺成为佛教护法,永世护持。会稽山龙华寺的四大天王(金刚)造像庄严威武,以山西华严寺壁画为参考,恢复到唐代武将的形象并拉宽形体,四天王像身上所有的盔甲均为纯真金打造,更显其王者的威严风范。自古以来,四天王即以将军装束出现,历朝皆无固定模型,至明代受封神榜影响,即配以制式法器,一般如:北方多闻天王持宝伞表“风调”,西方广目天王持龙珠表“雨顺”,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表“国泰”,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表“民安”,合起来即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因明清时期经世俗化后加入鬼神的因素,天王面目狰狞,脚下还踩着一个小鬼和女人,给人惊悚之感,尤其对于小孩子。其实佛教造像是为了表法,传统造像寓意破除美色(女人)和邪恶(小鬼),使其穿上了一件宗教、鬼神化的外衣。但这种表法并不符合佛教的本源,也不符合佛法。佛法讲求的是众生平等,包括男女平等。
与接引弥勒背对而坐的这位身披铠甲,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正是三界中的大护法——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其为四大天王靡下三十二将之首,为圣位菩萨化身示现,亲承佛敕来护法护教。另据经典,韦陀菩萨原是一位古佛化身,以行慈悲故而被称为菩萨,以降魔护法,破邪显正之故,而现金甲天神相。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总是面向着寺院,以守护道场。自古至今,韦驮菩萨多为立像,极少出现坐像,我们在此为表韦驮之圣位证量,供养宝座以示尊崇。在佛教里,这个世纪称为贤劫,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弥勒是第五尊佛,韦陀菩萨是较后一尊佛(楼至佛)。韦陀菩萨曾发大愿在其成佛前为密迹金刚力士护持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陀的教法。眼前的韦陀坐像以明代宫廷水陆画之韦驮坐相为参考——脚翘着,金刚杵朝天,朝天的金刚杵说明此庙供的不仅是娑婆世界,看不见的天人都可以来挂单听法。
大雄宝殿从天王殿拾级而上就来到了会稽山龙华寺的中心大殿——大雄宝殿了。眼前的大雄宝殿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2.4米的汉白玉须弥座基座,基座外墙雕以浮云烘托,周边以汉白玉围栏围合。整个大殿棱檐琉瓦,装饰华丽,室内外梁枋上饰以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9件;大殿承皇家规制,九开间,彰显九五至尊的皇家气势。殿前为两尊威武坐镇的太和狮,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两侧两株苍翠的百年银杏是移植于长江三峡的“移民”,现在已经绿满枝头,啼鸟鸣蝉。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十大弟子像及海岛观音木雕像;另设有一回廊,以供游人全方位观瞻礼佛。
眼前这尊释迦牟尼佛巍巍高大,气势庄严。佛像造像饱满,线条优美流畅,目光慈爱地注视着每一位前来礼拜的香客。站在两边的回廊上可全方位观瞻这尊佛祖造像。大家可以走到正对面平视佛祖,面前的佛祖颔首低眉,慈爱谦卑。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句感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意思是说,原来众生平等,人人皆具佛性(觉悟成佛的本性)。这正是我们设计回廊的初衷。人性化的造像理念的渗透及传统造像工艺的运用在此功不可没。此尊造像旨在以艺术表现形式提起游客礼佛之“三心”——“恭敬心、欢喜心、信心”,诚如我们见到自己的领导、长辈、父母亲那般,内心不由地升起恭敬与欢喜。佛像造像精美大气,采用了传统脱胎工艺,由一层桐油和一层麻布层层叠加而成,以防止日久开裂;在大型造像中,表面首次运用唐体日式的贴金工艺,使整尊佛如同电镀一般的光亮无接缝;对背光(佛像背后的光环)的处理上,将背光全部上墙以减轻佛像负重。
十大弟子像
佛祖周边就是佛陀的十大弟子,近旁的两位尊者分别为阿难和迦叶尊者,一般寓意文武双全。阿难,全称“阿难陀”,素有“多闻*”之美誉,即长于记忆。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五百大罗汉聚集在一起,为了防止异端邪说,便由阿难诵出释迦牟尼生前言论,举各自所闻确系无误者,集结成佛教的经典。迦叶,全称“摩诃迦叶”,被世人称为“头陀*”,意即抖擞或去掉身上的尘垢烦恼之意。他是禅宗初祖,著名的“拈花微笑”即禅宗的源起。传说一次前来听法的大梵天王向佛祖请教“无上法”,并献给佛祖一枝金色波罗花(莲花的一种)以示尊重。佛陀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手里拿着金波罗花,高高举起,向与会大众展示。当时在座的诸佛弟子、诸护法天王及其他前来听佛说法者,都不能明白佛陀这一举动的用意。只有侍立于佛陀身边、一直在用心听佛说法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心领神会,便破颜微笑。这时,佛陀便向大众宣布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属于摩诃迦叶。”剩下的八位尊者分别为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舍利弗、罗睺罗、优婆离、阿尼律陀、迦旃延等尊者。
位于释迦牟尼佛像背后的是海岛观音木雕,其是用珍贵的香樟木雕刻而成,空气中还沁润着淡淡的清香。观音菩萨全名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号“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现菩萨身。观音是慈悲的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正是对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的写照。这组雕塑即是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一个场景:菩萨手中倒提净瓶,海水正源源不断的注入瓶内,寓意吸尽海水,降服蛟龙。观音菩萨两旁是善财童子和龙女,他们也都是未来佛;周边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菩萨化现为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随缘救度。正可谓“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
卧佛殿穿过大雄宝殿西侧的游廊,眼前这座单层歇山建筑就是会稽山龙华寺的第三座殿--卧佛殿,其坐落在近1米高的基座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前设有礼佛台及钟鼓楼。与大雄宝殿代表佛说法的场景不同,卧佛殿则呈现了佛祖涅盘时的情景,殿内所有佛像由清一色的汉白玉雕刻,烘托佛祖涅盘时凝重肃穆的氛围。
释迦牟尼佛涅盘像
殿正中间供奉的是一尊汉白玉卧佛,由一块完整的汉白玉雕刻而成,重达9吨。历史上所遗存的卧佛为数不多,艺术庄严性极佳更是少见。此尊造像融合北齐、唐及明代风格,整个白玉佛造型圆润,比例匀称,线条优美,堪称完美无暇。
龙华阁及左右弥陀殿和药师佛殿沿着蜿蜒的楼梯,大家来到的这块小广场就是会稽山龙华寺的较高点,正中央的二层阁楼正是龙华阁,内建藏经楼和法堂,楼阁前面草地上将供龙华树(桂花树)下弥勒成佛像及龙华三会场景露天雕像。龙华阁左右为弥陀殿和药师佛殿,形成新的横三世佛殿。其中,位于东边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位于西边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简介 /会稽山龙华寺
会稽山龙华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将两个山头南北贯通,雕梁画栋,层层叠叠,清净庄严,气势恢宏;建筑面积达四万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较大的皇家风格的佛教寺院。内有可同时容纳500人的禅堂及斋堂,有僧寮居士寮及上客堂等。龙华寺中轴线自北向南依次建龙华阁(内建藏经楼及法堂),供龙华树(桂花树)下弥勒成佛像及龙华三会场景露天雕像,左右建药师殿及弥陀殿,形成新的横三世佛殿;卧佛殿(内供汉白玉雕卧佛及十六住世大阿罗汉像);大雄宝殿(内供释迦佛及十大弟子及海岛观音群雕,东西配殿供四大菩萨及祖师伽蓝像);天王殿(内供接引布袋和尚像及韦陀坐姿像和四大天王像;山门(两侧供六米高石雕哼哈二将像);礼佛广场(宽56米长130米);水景照山。从照山到兜率天宫北侧北方多闻天王,形成了长达2500米的中轴线,堪称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建筑风格融合了皇家寺院的大气恢宏和江南园林的婉约灵动,红墙、金瓦组成的礼佛殿堂群与富有江南民居风格的白墙、木柱、黛瓦组成的人居楼阁群相映成趣,移步换景,美轮美奂,彰显了二十一世纪皇家寺院的建筑典范。会稽山龙华寺精美的佛像造像引领目前国内佛教造像艺术的较高水准,殿内供奉的诸佛菩萨罗汉造像均出自*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之手,清净庄严,令礼佛者顿生“恭敬心”、“欢喜心”与“信心”!在佛像造型设计上,秉承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指导思想,庄严、如法、创新,不落传统梏桎(去民间鬼神化色彩),走人间佛教的造像道路以契合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及佛像承载的表法意义。如供奉于天王殿,张开双手作欢迎众生状的接引布袋和尚像,寓意佛教将一改以往隐遁山林、随缘度化的被动弘法为主动入世弘法,要带领众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共建小康家园及人间净土。
游客中心/会稽山龙华寺
车穿过莲花隧道,眼前这座巍然矗立的二层仿明清建筑就是会稽山龙华寺的游客中心,上面镌刻着“会稽山弥勒圣境”几个硕大的题字。秉承“节约用地,保护山林”的景区规划开发理念,游客中心在两峰之间的山谷鞍部“横空出世”,建筑内分两层,第三层表面为礼佛广场,形成会稽山龙华寺独特的殿宇群落与游客服务区垂直划分的格局。中心内一层为服务接待区,二层为商业服务区。两边有电梯及观光梯可直通礼佛广场。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名称: | 会稽山龙华寺 |
信息栏目: |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 |
网址链接: | www.kuaijishanlonghuasi.com |
收录查询: | [百度收录] [360收录] [搜狗收录] [必应收录] |
网页版本: | 手机版 电脑版 |